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 制图:张芳曼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2月14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等有关负责人解读文件内容,介绍今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
坚决守牢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并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总的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工作部署指导性、政策举措针对性,既是明确全年工作重点的‘任务清单’,也是指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操作手册’。”唐仁健介绍,文件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目标,聚焦乡村振兴主题,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守牢的底线、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明确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文件包括9个部分33条,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守底线、促振兴、强保障。
守底线,一方面要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另一方面,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稳定完善帮扶政策,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多措并举、综合发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唐仁健介绍,在目标上,重点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措施上,重点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抓紧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逐个品种拿出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集成组装的综合性解决方案。政策上,重点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
2022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化之年。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脱贫劳动力全年务工就业规模达到3277.9万人,比2021年底增加132.9万人,超过年度目标任务258.7万人。脱贫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111元,增长7.5%,比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1.2个百分点。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4342元,同比增长14.3%,比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8个百分点。
如何帮助脱贫群众生活再上一层楼?中央农办副主任、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表示,下一步,将抓好监测帮扶落实、发展动力培育和帮扶政策完善等工作,开展监测对象常态化监测和集中排查,进一步提升识别精准性、帮扶针对性;用好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帮助脱贫地区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产业发展短板;深化东西部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万企兴万村”等帮扶机制,促进形成防止返贫工作合力,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
围绕乡村振兴,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唐仁健表示,围绕这些重点工作,要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农业经营增效,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2022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2年的2.88下降到2022年的2.45,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也要看到,当前农民收入增速有所放缓,增收动能有所减弱。必须高度重视,拿出长短结合、务实管用的硬措施,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中央农办专职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吴宏耀说。对此,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稳定就业、经营增效、挖潜财产收入以及拓展转移收入等方面作出相关部署,努力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最重要的支撑就是产业振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具体部署,要求在彰显特色、产业融合、优化布局和联农带农上下功夫,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发挥三次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打造城乡联动的产业集群,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并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强调硬件、软件两手抓,逐步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同时着力塑造人心和善、和睦安宁的乡村精神风貌。“从美丽乡村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对乡村建设内涵和目标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突出强调乡村建设既要见物也要见人,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要抓物质文明也要抓精神文明,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刘焕鑫表示。
强化政策保障,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对于投入、人才、体制机制保障等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一系列重点安排。唐仁健表示,下一步将健全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健全政府投资与金融、社会投入联动机制;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健全乡村振兴推进机制,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完善乡村振兴督查考核机制、建立乡村振兴统计监测制度。
农村改革是乡村振兴的法宝。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和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作了重点部署。吴宏耀强调,要继续把住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把强化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同激活资源要素统一起来,搞好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的权利分置和权能完善,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重点是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下半篇文章,巩固拓展改革成果。既要抓好运行机制的完善,推动构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也要探索多样化发展途径,推行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种模式,提高集体经济收入和服务带动能力。同时,要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监管体系,充分保障集体成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目前,我国9.1亿城镇常住人口中,有近1/3在县城和县级市城区居住。“这些年,越来越多农业转移人口在县域内就近就业创业,选择到县城落户。”吴宏耀说,要适应这一发展趋势,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建设,梯度配置县乡村公共资源,深入推进县域农民工市民化,逐步在县域打破城乡界限,把县域打造成连接工农、融合城乡的重要纽带。
“建设农业强国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要注重方式方法,把握好时度效。”唐仁健表示,建设农业强国,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脉相承,目标一致、过程统一。当前要把重点放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做好政策体系和工作体系衔接,重心不变、主题不换、频道不调,保持工作连续性。下一步将抓紧研究制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做好整体谋划和系统安排。把工作着力点放到解决当地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上,让农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记者 郁静娴编辑: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