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公筷公勺、不剩菜剩饭……走进柯桥的餐馆,可以看到许多文明提示标语。近年来,柯桥把文明餐桌行动融入文明创建工作,使用公筷公勺、合理点餐、无需餐具等文明行为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自发行为,餐桌上的文明新风逐渐养成。
文明餐桌“筷”乐用餐
“我们会在每个顾客的筷架上放一黑一百两双筷子。每道菜旁边,也配有公勺和公筷。”在柯桥山阴路与湖西路交叉口的一家酒店内,服务员正在圆桌前摆放餐具。她介绍道,黑色的是私筷,白色的是公筷。公筷比私筷略长,方便顾客更好夹菜。
“前来就餐的顾客都很自觉地使用公筷。”酒店总经理施先生介绍,现在公筷公勺已经成为餐饮业标配。为了方便顾客辨别,配备的公筷不仅在颜色上区别于私筷,而且还在筷子尾部用凸起的字体标注了“公筷”字样。记者看到,在餐桌的旋转盘上,也张贴了宣传使用说明,引导顾客使用公筷,文明用餐。
正在酒店里就餐的黄奶奶一家对公筷的接受度很高。70岁的黄奶奶告诉记者,在她爱看的《师爷说新闻》节目里常常能看到公筷公益广告,这让她觉得这样的文明行为特别好。不仅是在外就餐使用公筷,黄奶奶在家中也为家人备上了公筷。
使用公筷公勺是否有必要?浙江杭州市疾控中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所和检验中心的专家们曾做过一次实验,测试使用公筷和不使用公筷用餐后的细菌对比。实验结果显示,“非公筷”的菜品剩余部分的菌落总数远远大于使用“公筷”的菜品菌落总数。以一盘日常炒芦笋菜肴为例,“非公筷”菜品的菌落数是使用“公筷”菜品18倍。因此,相关专家建议,使用公筷公勺可以避免共同用餐时个人使用的餐具接触公共食物,减少对菜品的污染,降低病从口入的风险,特别是降低胃幽门螺杆菌、甲肝病毒等食源性病原体的传播。在疫情期间,避免混用餐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
供需双赢小份菜带动“新食尚”
除了公筷公勺推动大家养成文明餐饮习惯,“半份菜”“小份菜”“按需称重”等点餐模式也在市民中流行起来。在宝龙广场附近的一家中式快餐店内,“自由选择、称重消费”深受前来就餐的年轻人欢迎,大家认为这既丰富了菜品又减少了浪费。
正在中式快餐店内就餐的李女士告诉记者,餐厅里提供的荤素菜品种类很多。相比较传统食堂的店员打菜,在自选餐厅里,她可以根据自己口味和食量来选择菜量的多少。“一些吃不了很多但又想尝尝的菜,我就少拿一点。”李女士说。
“我们根据客人的需求,让厨师烧制不同分量的菜品。”在柯桥街道纺都路一家餐馆内,店主马女士向记者介绍,她们餐馆的招牌菜是土烧鱼头。但往往一个鱼头有2公斤重,一般适合4个人以上食用。因此,她们推出了1公斤左右的小份鱼头,并削减定价来满足两人前行就餐的顾客。“自从推出小份鱼头以来,线上线下的销量都增长不少。”马女士的餐馆随后又推出不同分量大小的羊蝎子、鸡煲等。
在线上的外卖平台,记者搜索发现,除了推出多人食用的大份炒菜,许多餐饮店铺还推出单人套餐、一人食套餐、小碗小份菜等。在同样的价格区间,消费者可以享用到更多的菜品。“食材拼盘里有菌菇、蔬菜,一顿涮完不浪费。”近日,随着气温降低,火锅食材也纷纷上线,商家们把新鲜采摘的蔬菜分种类打包成火锅拼盘进行出售。业内人士指出,此类小份菜和食物拼盘的推出,对于消费者而言,可以降低购买成本,增加购买选择;对于商家而言,可以减少备餐浪费,在提升供餐多样化的同时拉动消费、增加营收。从而,这些“量身定制”的小份菜品在消费供需两端实现粮食的少浪费,做到一举多得、供需双赢。
减少一次性餐具使用
点外卖你选“无需餐具”了吗?
当推广使用公筷公勺、节约粮食、合理按需点菜等文明行为成为越来越多市民和商户的自发行为,“无需餐具”的环保意识也日益深入人心。许多市民在外卖平台点餐时都有意识地在订单上勾选“不需提供餐具”的绿色标识。
据相关数据显示,“饿了么”于2017年上线“无需餐具”选项,由此减少一次性塑料和木材的使用。截至目前,“无需餐具”的订单已达13亿单,相当于减少使用了6000多吨的木材和3000多吨的塑料。美团外卖推出“无需餐具”功能至今,也已有超过2.1亿用户使用过这项环保功能。
“会因为收费而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市民徐女士在外卖平台下单时发现,餐具额外需要收费1毛。在外卖APP的商品详情处,商家介绍道,根据《浙江省生活垃圾管理条例》,餐饮服务者不得免费提供一次性餐具。“我身边的朋友跟我一样,原先可能自动会勾选餐具配送,收费后会有意识地取消一次性餐具使用。”徐女士表示,“无需餐具”可以让自己更节约一点,也更环保一点。
“收到过不少‘无需餐具’订单,但我们仍然会给顾客配上餐具。”柯桥街道湖中路经营饺子店的谢先生告诉记者,有的顾客出于环保选择“无需餐具”,有的顾客则因为操作失误或忘记勾选餐具。对于商家而言,减少消费者投诉、增加顾客好评率,这对线上订单量十分重要。因此,出于对差评的顾虑,他们还是会为顾客放置一套完整的一次性餐具。莫让“小善”难为,相关专家表示,平台方应谨慎对待“未配送餐具”而产生的消费投诉,让“无需餐具”的选项不成为摆设,实实在在为绿色环保作出贡献。对于消费者和商家来说,也应共同参与“无需餐具”行动,减少一次性餐具的消耗量,共同推进餐桌上的环保。
(内容来源:柯桥日报)
作者:编辑: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