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开学半个月了。义务教育阶段,去年下半年全国开始实行“双减”政策;今年下半年开始的重大变化是各学科新课程标准(新课标)(2022版)的颁布实施。
新课标最大的特点是把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这要求教学目标、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的变革,要求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
培训示范要及时跟上。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科核心素养,需要教师对备课中的教学目标、上课中的教学方式、作业中的内容设计进行改革优化。这首先需要对教师进行培训。自暑假以来,各地教师作为培训任务,收看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中专家学者的讲解。可能很多人没有留意,该平台还提供了各学科的免费示范课。教师宜多次观看讲解和示范课,理解新课标。同时,教研室为主的教研机构宜及时在教研活动中开设本土化的体现培养“核心素养”理念的课堂;把是否体现“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评价优质课、公开课的前置条件;通过接地气的课堂观摩、点评和刚性指标。以此,做到新课标理念常态化。
计划落实应步调一致。每个学校都会有教科研计划,校内的每个教研组都有公开课、集体备课等教研计划。学校和教研组制定有关计划时,应该突出“核心素养”的地位,如,要求公开课的教案、作业设计必须体现新课标理念,各学科应该有关于如何落实新课标、培养核心素养的课题论文等。在此基础上,在日常的教学检查、评比、公开课等活动中,按照原定的计划和要求比对、考核,把与新课标有关的课题、论文、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等纳入绩效考核等,而不只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以此,做到新课标实践常态化。
评价方式需及时跟进。评价包括对教师和学生,对教和学起着“指挥棒”式的导向作用。前述对教师培训、课堂教学和教科研等的考核,是对教师评价的重要举措,非常必要。学生的角度,要重视过程性评价,创新方式,让过程性评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对纸笔测试这种结果性评价,在试题创制时,力求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结合的情景。无论是动手操作、口头报告等过程性评价,还是书面纸笔式的结果性评价,其内容、形式都应该能够体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此,做到新课标评价方式常态化。
通过新课标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即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新课标的新变化和新要求。
作者:周国梁编辑:黄靖芳